阅读历史 |

253. 英和文化祭 与 真假金木研(1 / 3)

加入书签

7月22日,持续举办196届的英和文化祭,进入了第二日。

浅间一大早拉着波奇跑步,虽然他们起床的时间,还是赶不上东京的拂晓。

太阳出现的太早,仿佛东京的社畜一样,自觉延长了自己的出勤时间。

大概这也是村上会在9点前睡,4点左右起床跑步的原因吧。

总之,和跑步上瘾者村上见了一面,浅间跑步的欲望提高了。他不再是为了提高体力值或者技能,而是真正沉浸在跑步的时间里。

梭罗曾说,【你穷极一生不曾寻见的东西,有一天会在脚下发现。】

虽然他说的是散步,但[所见在脚下]的哲学意味,浅间很喜欢,和86年《西游记》的片尾曲歌词一样让人喜欢。

浅间收回了[喜欢运动的人,都是抖M]的武断暴论。

对于那些喜欢跑步的人,落在地面上的每一个脚步,都比任何一句哲学鸡汤来的有分量。

因为跑步就是跑步,没必要赋予什么磨砺、自由、坚持、超越的意义,只有自恋的人,才会把目标当过程。

但是,浅间和村上不一样。

他跑步并不能真正放空,身体在移动时,大脑随着步频慢慢放空后,又被浅间装进了更多的东西。

浅间的放空,为的是更好的思考。

他今天没有带耳机,没有听音乐或电台,或是一段访谈。

跑完三圈后,浅间在大脑里已经复习完了这个学期自己一直以来自学的非理性哲学。

克尔凯郭尔、叔本华、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罗素、维特根斯坦、舍勒、胡塞尔、索绪尔、拉康、福柯、德里达、乔姆斯基、鲍德里亚等等人名、著作、核心观念、理论框架在大脑里翻腾。

同时,他总有一种,[知道的越多,就知道的越少]的感觉。

以前只知道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后面才知道,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同样影响巨大,引出巴丢、朗西埃、齐泽克、阿甘本等人。

而了解这些人,又了解到布尔迪厄、科莱蒂、梅洛庞蒂、利奥塔、罗蒂...等更多人的名字和著作出现。

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部分,其阅读量就足以让喜欢蜻蜓点水涉猎的浅间有些望而生畏。

只看书目和简介,或单纯听其他学者的评价,而不是自己仔细研读这些人的这些书,显然是傲慢且不负责的。

跑完第五圈,接近10公里的里程,浅间的大脑里依然乱糟糟的。

近现代哲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的互相交叉影响关系太复杂,显然自己的自学能力不怎么样,不能将所有内容融会贯通。

浅间唯一的收获,不是深度,而是横向的触类旁通。

现代艺术的发展,与哲学思潮同时代相对应的文化运动,浅间都能看到非理性哲学的影子。

任何学问的发展,都如一条河流,能够向上回溯。

时尚设计、音乐、文学、哲学理论,都是在反叛的过程中推成出新,但如果没有反对的对象,创新便无从谈起。这种文化的延续性,让浅间对时间产生了敬畏。

自己对影之实力者的向往,何尝不是对各类英雄主义的反叛。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似乎给一两個理由,就能爱上一段时间。但是,大多数人对于自己讨厌什么,却清晰得很。

从本能讨厌的事情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然不靠谱。

讨厌肉粽子的人不一定喜欢蘸糖白米粽子。

讨厌吃香蕉的人也不会立刻找到适合自己的水果。

也有明明讨厌吃鱼、螃蟹、贻贝等海鲜,却喜欢吃龙虾的人。

但对于身旁的波奇,浅间只能说感观复杂。

喜欢?

讨厌?

这两个词用在她身上仿佛都不合适。

舞蹈和运动能力都很好,却总摆出一副想待在家里长蘑菇的状态。

明明学习能力也不错,看书的时候像个女大学生,做饭的时候像个见习太太,撒谎的时候像个演员,但是整个人又给人一副毫无长进的样子。

偏偏又很听话,让浅间无法顺利进入红温,对她进行合理惩戒。

正如人类进入非宗教时代后,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波奇正是这么一个令人有些心疼的、破碎的、没有归宿的存在。

但她找到的新存在意义,不过是换了一个【神】。

自己对波奇的要求根本就不算高,为何会感到艰难呢?

少女的金发双马尾随着步伐飘飞,仿佛思维野马的缰绳,将浅间的思考方向全拉扯到了她的身上。

明明暑假要被浅间发配到乡下,但一听说浅间放假也要回家时,波奇的心情好的就像东京的晴天。

“阿水,今天状态不错耶~我们今天是准备跑10圈吗?”

“再跑1圈差不多了。”

“嘿嘿~阿水跑步的样子越来越专业了哦~~~师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